广州市加拿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声学艺术圣殿构建纪实

2025-10-11 7

一、项目背景:在国际教育沃土上播撒艺术之声

广州市加拿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,作为华南地区国际教育的璀璨明珠,秉持“全人教育” 理念,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艺术素养的未来公民。学校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,其建筑群落融合现代美学与教育功能,而艺术教育板块始终是其办学特色的重要支点。随着学校艺术课程体系的深化拓展 —— 涵盖音乐剧表演、现代音乐创作、录音技术工坊等前沿领域,构建一个集专业性、创新性与教育兼容性于一体的录音棚空间,成为提升艺术教学能级的迫切需求。

校方的核心诉求聚焦于三个维度:其一,满足日常声乐教学、乐器录制、多轨混音的基础教学需求,需实现声音采集的高保真与监听系统的精准性;其二,具备小型演出与成果展示功能,灯光与音频系统需支持动态场景切换;其三,作为国际学校的标杆性设施,空间设计需兼顾声学科学性与视觉美学,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。基于此,广州德勤龙健电子有限公司以“教育场景赋能艺术创作” 为设计原点,开启了这场融合科技与人文的声学空间建构之旅。

图片

二、解决方案:多维技术矩阵的系统集成创新

(一)音频核心系统:声音的全链路精雕细琢

1. 声源采集:捕捉艺术表达的原生气息

主声轨:美国Lauten LA-320FET 电容话筒作为核心拾音设备,其设计源自经典的 FET 放大器技术,搭配 1 英寸大振膜音头,可细腻捕捉人声中如气声、齿音等细微动态,频率响应范围达 20Hz-20kHz,尤其适合独唱教学与声乐作品录制。搭配 ART VOICE CHANNEL 专业话放,其内置的压缩器、均衡器与噪声门模块,可实时优化声音动态,在教学场景中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“声音塑形” 的技术逻辑。

现场拾音:2 套 SHURE SM58S-CHN 动圈话筒构成现场拾音矩阵,其心形指向特性可有效抑制环境噪音,150Hz 低频衰减设计减少近讲效应,非常适合合唱排练、乐器合奏等复杂场景。在音乐剧教学中,学生佩戴无线手持 SM58 话筒进行走位表演时,设备的抗摔耐用性与稳定拾音表现尤为突出。

图片

2. 监听与混音:声音的精准审听与艺术重构

混音中枢:Midas M32R LIVE 调音台作为系统核心,其 32 路全处理输入通道均配备 Midas 经典的话放技术,支持教学场景中同时接入人声、钢琴、吉他等多轨信号。TouchOSC 智能控制功能允许教师通过平板终端远程调整通道参数,在分组教学时可快速切换不同小组的监听混音比例。内置的 FX 处理器提供混响、延迟等 29 种效果器,学生可实时试听声音修饰后的变化,直观理解音频后期的创意空间。

图片
图片

监听系统:近场监听选用MIDIPLUS MS5 V2 音箱,其 25mm 丝膜高音单元与 5 英寸凯夫拉低音单元形成精准频响曲线(45Hz-20kHz±3dB),在教学环境中可真实还原声音本质,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音质判断标准;拜亚动力 DT770PRO 250Ω监听耳机采用封闭式设计,隔音效果达26dB,配合歌图 HA1800 18 路耳机分配器,可实现 6 组学生同时佩戴铁三角 M20X 录音耳机进行跟唱练习,教师通过 BEHRINGER 监听控制器独立调节每组的监听音量与混响比例,构建沉浸式的分轨教学场景。

图片
图片

3. 信号传输与能源基石

信号传输:Zenquatro 声卡作为音频接口中枢,支持 24bit/192kHz 采样率,实现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低延迟转换(往返延迟<2.5ms)。在多轨录音课程中,可同时录制 8 路输入信号,满足小型乐队的同期录音需求,其 ASIO 驱动程序与主流 DAW 软件(如 Pro Tools、Cubase)无缝兼容,降低教学中的技术门槛。

图片
图片

电力系统:Thinuna SP-6212A 电源时序器通过 12 路独立供电通道,按照“音源→音频处理→功率放大” 的科学顺序开关机,避免浪涌电流对设备的冲击。在演出场景中,可通过中控系统预设开关机程序,确保设备启动的一致性与稳定性,延长精密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。

图片

(二)空间建构系统:声学美学的物理承载

1. 操作台设计:人机工程的教学适配

定制化录音棚工作台采用1200mm×800mm×750mm 标准尺寸,台面选用胡桃木纹饰面板,兼具质感与耐磨性。设备安装区预设 19 英寸机架位,可容纳调音台、话放、监听控制器等核心设备,按键与旋钮按照使用频率呈扇形排列,符合人体工学操作路径。台面下方设置线缆管理槽,音频线、电源线通过金属屏蔽套管分离铺设,有效抑制电磁干扰,保持操作界面的整洁有序,为长时间的教学与创作提供舒适的物理环境。

图片

2. 支撑与布线:隐形的基建哲学

支架系统的力学美学:6 组国产音箱 & 话筒支架采用铝合金材质,表面经哑光喷塑处理,承重达 15kg 的同时保持轻量化特性。话筒支架配备可旋转悬臂,满足美声唱法、流行演唱等不同发声姿势的拾音角度需求;音箱支架底部加装橡胶减震垫,减少低频振动对声学环境的影响。黑色钢管吊顶灯架采用 40mm×40mm 方管结构,通过膨胀螺栓与建筑顶面固定,承重测试达 200kg,可安全悬挂灯光设备与声学模块。

线材工程的精密布局:音频线选用荷兰范登豪The Ludwig 系列平衡线,其双绞结构与 24K 镀金插头有效降低信号衰减与外界干扰,传输距离达 50 米仍保持信号完整性;电源线采用国标 RVV 2×2.5mm² 铜芯线缆,通过独立回路供电,避免与音频信号产生电源污染。所有线缆通过墙面预埋 PVC 管道隐蔽铺设,在操作台面后方设置 16 路接口板,涵盖XLR、TRS等常用接口,实现设备即插即用,提升教学场景的切换效率。

图片
图片

(三)光影艺术系统:场景叙事的视觉交响

1. 灯光矩阵的色彩哲学

基础光层的情绪基调:8 台 LED PAR 三色灯(P-200)采用 RGB 三色混光技术,单灯功率 200W,光通量达 18000lm,支持 0-100% 线性调光。在教学场景中,可通过 1024 灯光控台设定 6500K 冷白光模式,模拟自然光环境,确保色彩还原的准确性;演出模式下,

图片

可快速切换至暖色调(如3200K)或动态色彩循环,营造温馨、热烈等多元氛围。4 台 LED PAR 暖色灯(Z-200)专注于琥珀色系呈现,特别适合音乐剧的怀旧场景或人声独唱的情感烘托,其光束角度可调(15°-60°),可实现从精准聚焦到大面积铺光的灵活转换。

图片

特效光层的动态叙事:4 台 100W 小型光束灯(G100)构成特效光矩阵,其光学系统采用进口菲涅尔透镜,光束角度最小可达 5°,配合双向扫描(水平 540°/ 垂直 270°)与图案轮、棱镜等功能模块,可在舞台上投射出动态光斑、扇形光束等视觉效果。在校园音乐会中,光束灯可跟随音乐节奏进行扫描、频闪,与音频系统通过 DMX512 协议实现时间码同步,例如在鼓点重音时触发光束聚焦,在旋律高潮处开启棱镜效果,构建声光电一体化的沉浸式体验。

三、技术服务:全生命周期的匠心服务体系

1. 前期勘测与方案定制

项目启动阶段,德勤龙健技术团队采用声学测量仪对目标空间进行多维数据采集,包括混响时间、背景噪声、频率响应等关键指标。通过EASE 声学模拟软件建立三维模型,测算出各频段声音的反射与扩散特性,针对性地优化设备摆放位置与声学材料配置。例如,根据测量发现房间存在 500Hz 驻波问题,通过调整监听音箱的摆位角度与添加低频陷阱模块,将 RT60 混响时间控制在 0.3-0.4 秒的理想区间,满足录音室级声学标准。

2. 安装调试与精准校准

设备安装遵循“先核心后外围” 的原则:首先完成调音台、声卡等中枢设备的机架固定与线路连接,确保信号链路的正确性;其次进行音箱、话筒支架的定位安装,通过激光水平仪确保高度一致性;灯光系统采用吊点预定位技术,通过 AutoCAD 精确标注每个灯位的坐标,实现吊装误差<5mm 的精准度。调试阶段,技术人员使用 Smaart 频谱分析仪对监听系统进行频响校准,通过参量均衡器修正 200Hz-5kHz 频段的峰值偏差,使左右声道频率响应误差<1.5dB;灯光系统通过灰阶校准与色彩匹配,确保不同灯具的色温一致性<100K。

图片

四、项目成果:艺术教育的范式革新

1硬件配置的标杆价值

项目所采用的设备矩阵均为国际一线品牌与专业级型号,形成强大的技术背书效应。例如,Midas M32R 调音台作为全球巡演级设备,其稳定性与功能性在教育场景中实现降维应用;Lauten LA-320FET 话筒曾用于格莱美获奖专辑录制,为学生提供接近专业录音棚的创作条件。

图片

2空间价值的多元延伸

录音棚突破传统功能边界,成为校园文化的复合空间。白天作为教学场所,夜晚可快速转换为小型演出场地,其灯光系统支持最多99 个场景预设,可在 10 分钟内完成从 “声乐教室” 到 “星空剧场” 的场景切换。

五、结语:声光之巢的未来叙事

这座占地40平方米的录音棚,不仅是一组精密设备的物理集合,更是一个培育艺术梦想的生态系统。它以科学的声学设计为根基,以智能的系统集成为翅膀,让声音的创作与演绎突破时空限制,成为连接教育、艺术与科技的桥梁。未来,随着AI 音频技术、VR 虚拟舞台等前沿科技的融入,这个空间将持续进化,见证更多灵感的迸发与成长的蜕变,在国际教育的版图上,书写属于声与光的永恒诗篇。

图片

作者:CYC

电话咨询
邮件咨询
在线地图